益卦上九爻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為人處事不要獨占利益,更不要攻擊他人,與人結怨,這樣的人不會有好的結果,而應該樹立為人著想、不損他人的信念,如此才能長久,才能順利。
人如果能在和諧的氣氛中,朝著共同的目標一起努力,而無需爭論瑣事或競爭勢力范圍,那么,這個世界一定會更好。當你任由自己卷入人際沖突,玩手段、搶功勞、為小事爭吵不休的紛爭中,這些事會耗盡你的精力,影響你的態度,另外你還浪費了原來應該用在正事上的寶貴時間。
如春秋末年,晉國有一當權貴族叫智伯。然與名相反,不但不聰明,反而蠻橫不講理、含得無厭。自己本來有很大一塊封地,他還嫌不夠。有一回,他平白無故地向魏宣子索要土地。
魏宣子也是晉國一個貴族,很討厭智伯的行為,不肯給他土地。他的臣子任章很有心計說:“您最好給智伯土地。”
任章說:“《周書》上說‘將要打敗他,一定要暫且給他一點幫助;將要奪取他,一定要暫且給他一點甜頭’,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您給他一點土地,讓他更驕橫起來。再說,您不給他會把您當作他的靶子,向您發動進攻。您還不如讓天下人都與他為敵,使他成為眾矢之的。”
宣子非常高興,割讓了一塊土地給智伯。智伯嘗到了不戰而獲的甜頭,接下來便伸手向趙國要土地。趙國不答應,他便派兵包圍趙國。這時,韓、魏聯合,趁機從外打進,趙在里接應,里應外合,內外夾攻,智伯便滅亡了,果然如任章所料。含欲不止,給自己帶來的后果是很可怕的。我衷心地再次告訴腐敗分子們,為了國家、集體、家庭及自己,多學《易經》并向大師、專家多請教,也許對您的人生有用,其馬能造福于自己吧!
自私是人的本性,每個人都希望能“人人為我”,即不愿去踐行“我為人人”這個前提條件。結果呢,就導致人在社會中沒有安全感、關愛感。人與人之間互周互濟,互相借重,團結一心,這樣,不僅能共同做出一番事業來,還能相互倚重,保全自身。與人相處,若能做到互助互益,必大有裨益。
六三,來兌,兇。
象曰:來兌之兇,位不當也。——《易經·兌》
故意來取悅人,兇險。
他的目的不端正,動機不純。
假如自己刻意地去討好別人,那么既會讓自己活得沒有人樣,又會讓別人從心底里瞧不起。一味地去討好別人,自己就喪失了做人的尊嚴和快樂,就會完全的迷失自己。關鍵不在于自己怎樣去看別人的臉色,而是自己怎樣做人和做事,倘若自己為人很好,事業也很成功,別人豈能不尊敬自己?
所以,絕對不能把時光浪費在所謂“怎樣做人”、“怎樣討人喜歡”等無聊的方面,而要把自己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學習、工作和事業上。只要自己做出成績了別人才會刮目相看你,否則的話,不論你怎樣的去討好別人,別人還是一樣的瞧不起你。
沒有人品又無本領的人,再怎么去討好別人,也永遠得不到他人應有的尊重。因此,自己應當把精力放在做好人和做好事上,絕對不能本末倒置。
反過來,六三爻也說了:“來兌,兇”,對有意來取悅所帶來的兇險,是因為他目的不端正,動機不純。知道了上面的道理,對前來討好你的人的本意你也會有所了解。
佛經中說:“種如是因,得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太上感應篇中云:“無心起于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
古書有云:“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殺身。”“禍因惡積;福緣善慶。”“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易經云:“積善之家,必有余慶。”
書經云:“惠迪吉;從逆亡。”又說:“天道福善而禍淫。”
自古的圣賢,都是以不欺為主要的德行。因此,因果之事儒家有經書、注疏可供查考;在佛家來說,更是禁戒妄言。所以佛家重因果報應,自是不移之論;道家講至誠感應亦不外因果。
教雖有儒、釋、道三種差別,卻同樣戒妄言。圣賢仙佛萬萬不會以虛假誕妄的話來欺騙世人。更不會做惡,而是積德救貧、利益萬民,以和諧為目的植福人類的。他們沒有絲毫的私心雜念,不是把秘密不外傳……只要你把郭璞、楊救貧的真著千篇萬篇攻讀,什么秘密都在其中。否則,他就失去了救貧之意!
如古例:有一次,齊景公打獵歸來到達湍臺,當時晏子在一旁侍候,梁丘據也驅車匆匆忙忙地起來。此時,景公對晏子說:“只有粱丘據與我比較和諧啊!”
晏子回答說:“你們之間只是‘同’,不是‘和’。梁丘據只是一味迎合您,和您保持一致而已,怎么談得上是和諧呢?”
景公奇怪地問道:“難道和諧與保持一致還有區別嗎?”
“當然有區別。”晏子答道,“和諧就像做羹湯一樣,用水、火、醋、肉醬、鹽、梅來烹調魚肉,先用火燒煮,再由廚師攪拌把它們揉合在一起,使味道適中,太淡了再增加調料,太濃了就加水沖淡。這樣,人們吃起來才會津津有味,身心愉快。君臣關系也是同樣的道理。君主認為是正確的,要是意見中也有不正確的成分,當臣下的就應該貢獻出自己的意見,否定君主意見中不正確的部分,使合理的部分更完善;被君主否定的東西,也可能是正確的,臣下就應陳述可以肯定的理由,幫助君主改正他的錯誤決定。這樣,國家才會政治穩定,減少失誤。所以《詩經》說:‘又有羹湯實鮮美,五味齊全散芳香,心中默默暗禱告,無人爭吵秩序良。’先王調和五味,諧調五聲,就是用來穩定人們的內心,以完成政事的。音樂的作曲和廚師的作湯,就是同政治活動一個道理,味道有五種,音樂也有五種,聲音相配合才能成曲調,使人們聽起來悅耳,感到心平氣和。”
最后晏子把話題轉到梁丘據身上,他說:“梁丘據這個人可不是這樣,他對君主的話隨聲附和,君主認為是錯的他就說‘不對’;君主認為是正確的他就連聲說‘是’。這樣就好比在水里面加進水毫無味道,誰會去吃它呢!又好像琴瑟只彈一個聲音,誰會去聽它呢?可見,在君臣關系上不能一味地逢迎和保持一致,就是這個意思。”
晏子主張“和”而反對“同”,也就是主張君臣之間的互相交流,取長補短,達到和諧,反對君臣關系中的唯唯諾諾,盲目的保持一致。在我國古代,“和”“同”問題既是一個重要的哲學問題,同時將這一問題的哲學認識到實踐工作中去,又是重要的謀略思想。“和而不同”,既是治國用人謀略,又是認人之道。
小人的一個特點就是阿諛奉承、無原則地討好和巴結別人。他們是只認有權的有錢的有用的,這就注定他們是抱著個人的丑惡目的與人交往的。人都有自己的尊嚴、思想、利益,無原則地遷就、服從別人,不是有私心者誰能如此?所以,只要看到一個人具有拍馬討好的特點就是以斷定他的人格人品了。
……
《易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請問哪一爻是明示你行兇而不指明和諧之道呢?
郭楊地理、金鎖玉關、乾坤國寶、玄空風水都是運用五行得位中和(這里的五行指的很多,如九星五行等等),只有玄空是靈變的。
四柱命理中:只有五行中和才是大富大貴之命。否則,就要在大運、流年、小運、胎元、命宮之中來補救。
姓名學也如此,首先找出四柱中的用神、調候,然后取其與用神、調候有關之字,并要意義而富貴。五行相生、天格、地格、人格、總格、外格也要相生并要合吉數。
奇門遁甲以后天八卦、洛書、二十四節氣、時、空、數相配以構成基本格局和構架。以時家奇門最為重要,取其三奇、三吉門、五行相生等為吉。
大六壬以四課三傳取其五行相生(注意:金口訣大六壬與此不同,它是取四象:即:地分、月將、貴神、人元,但仍是五行相生為易)。
紫微斗數、中醫相學等都是以五行中和和諧為目的,這樣才是大富大貴,只有學好《易經》,并應用到實踐中去,才能國泰民安,達到小康社會,建立和諧社會、和諧世界。
學習的目的,在于應用。
應用即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出真知。只有在應用實踐中,不斷促進《周易》傳統文化的和諧與發展。
因此,我企盼:各位女士、先生、特別是研究與應用易學的同仁們,“取長補短”,整合隊伍,緊密團結在“弘揚周易,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功臣“山西聞喜政府”、“中國易經協會”的周圍,進一步發揚光大易學,為全人類植福。這是與會者的共同宿愿,也是我們共同關注的話題,也是當今社會最需要的。
“從情從理,行善去惡,趨吉避兇,教化世人”、“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小康的社會”、“為全球人類植福,構建和諧的世界。”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望各位導師、教授、大師、專家,不負其使命!
甘肅省莊浪縣龍水書店
二OO八年三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