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满少妇大力进入A片/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亚洲欧洲午夜/国产日韩第一页 - 草草在线视频

 
  • 崆峒文化學術研討會張振東發言
  • 道教圣地平涼崆峒山文化研究
  • 崆峒圣地著名山 天文地理是天然
  • 郭楊地理風水論 張振東
  • 粗淺談析中國羅經 張振東
  • 第九屆全球易學名人峰會廣東衛視報道視頻
  • 中國易經協會十周年記錄片
  • 第八屆全球易學名人峰會暨中國易學風水名師癸巳年代表大會廣東新聞報道
  • 第七屆全球易學名人峰會暨中國易學風水名師壬辰年代表大會央視報道視頻
  • 第七屆全球易學名人峰會暨中國易學風水名師壬辰年代表大會廣東衛視報道
  • 首屆中國當代易學名人峰會暨申報世界風水文化遺產首站推動式視頻
最新動態
《周易》是創建和諧社會的典籍
來源: 中國易經協會甘肅省分會 | 作者: 張振東 | 發布時間: 2018-10-15 | 22041 次瀏覽: | 分享到:


摘要:《周易》中的“數”是自然背景的,易數是具有對物的依賴性的,與物質運行相伴相行,如影隨形,吉兇之在五行生克制化之中。一部《周易》把萬事萬物的規律都包含其中,當然包含萬事萬物的所有及一切。如“時間”、“天人合一”等等。具有更為重要的是取其中和和諧之道,《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中,沒有一卦和一爻是指示您行兇的,而是把事物的開始到終端,以和諧適中為目的,從卦辭爻辭中及古例中可以看出,古人是多么偉大啊!這就是當今在市場經濟時代里,和諧社會、和諧世界,需要法律、更需要《周易》的緣故吧。然法律因社會團集及個人的干涉,司法腐敗屢見不鮮,所以,法律不是萬能的;這就需要我們研究《周易》的教授、大師、專家審群書,取偽存真,建立和諧隊伍,宏揚《周易》文化,高舉風水文化研究的旗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化復興的戰略舉措。

風水文化復興就是要復興《周易》風水遺產圣賢文化,象《周易》中數理、五行生克制化一樣,取其和諧之道,以達植福人類。我們宏揚光大《周易》,承擔起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偉大歷史任務。“從情從理行善去惡,趨吉避兇教化世人”、“取長補短”、“干當孫子”、“不稱霸”,為全球人類植福而奮斗!

《周易》曾經歷了相當漫長的畫卦,重卦(八卦兩兩相重而成六十四卦),系卦辭爻辭的發展時期,除了一是“記事之辭”,主要是采用古代故事,來指示卦爻的吉兇,論定其結果。如《大壯》六五:“喪羊于易,無悔。”《旅》上九:“鳥焚其巢,旅人先笑后號咷,喪羊于易,兇。”所說的就是殷人的先祖王亥在有易之國作買賣,被有易之君殺害而奪其羊的故事;二是“取象之辭”,主要是采用一種事物,以人事的象征,來指示卦爻的休咎。如《大過》九二:“枯楊生稊,老夫得其女妻。”就是取枯樹生出新枝之象,喻示所占之事的發展趨向;三是“說事之辭”,就是直接就人的行事本身,指示其休咎。如《乾》卦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歷,無咎。”意指君子晝而努力,夕而警惕,其結果自然是“無咎”;四是“斷占之辭”,就是論斷吉兇休咎的詞句。它一般是接在記事、取象、說事之辭的后面(也有在前面的),就前面所說的作出判斷。如“……吉,無咎”、“……兇”、“……利貞,悔亡”等。

它還包含了極為豐富的殷周時期的生產生活史料,如行旅、戰爭、享祀、飲食、漁獵、畜牧、農業、婚媾、疾病、訟獄、家居乃至于婦女懷孕等等,反映了人們的思想水平和哲學觀念。

一、卦、爻辭中的歷史故事

如箕子明夷的故事:《明夷》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貞”。這是講殷末的仁人箕子的故事等等。

二、卦、爻辭中的民歌

如《明夷》卦中“明夷于飛,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鳴叫的鳥兒飛在空中,無處覓食低垂著雙翼。

三、《周易》中的哲學思想

《周易》雖然只是用來占卜的,但它的卦序的排列、陰陽爻的變化、卦爻辭的安排,卻是蘊含著極深刻的哲學思想和和諧應用的。如《乾》和《坤》卦包含了陰陽和合而生萬物的意義。它基本上遵循了“非復即變”的原則。如《屯》和《蒙》,上卦和下卦是反對之象。還有矛盾關系及和諧之道等等。

《周易》豐厚的文化內涵,使我們在研究中要“團結各派、取長補短”,利用《周易》中和諧之道,探研我們未曾揭開的圣人遺產,建立小康社會、和諧社會、和諧世界。

易經是一部吉祥書(風水地理、四柱命理、中醫相學、姓名學、奇門、六爻、大六壬、紫微斗數、鐵板神數當然同理)。

四、趨吉之法

初九,潛龍,勿用。

象曰:潛龍,勿用,陽在下也。——《易經·乾》

“潛”藏也。“勿用”不是不用,待時厚積薄發,正所謂“隱者高明,省事平安”。

巨龍長蛇冬眠潛伏是為了保存自身。有意隱藏自己的才能和意圖,是為了避免他人的注意和猜忌。一個人過分地顯露自己的才華和志向,往往會帶來意想不到的麻煩,須知“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功高震王,禍將及之。”

養精蓄銳,耐心、退讓、迂回,水不夠深大船就不能行。

如:“劉備種菜”,劉備被呂布擊敗而投曹。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于是劉備后園種菜。其實劉備是用的“潛龍,勿用”之計。還有楚莊王“一鳴驚人”;朱元璋緩稱王等。古今中外,大凡有成就之士,哪一個不是采《易》之原理或易之大師、專家呢?

上九,亢龍有悔。

象曰:“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易經·乾》

“亢”有些人只知爭而不知退,只知生長而不知衰亡,只知獲利而不知所得必失。爻辭告誡人們,深知進取、引退、生長、滅亡的道理,行為就不會偏失正確途徑。

如公元前494年至473年的“吳越爭霸”;破太平軍天京城后,“曾國藩讓權減職”等。誡示人們不應驕傲自大、目中無人。更重要的是,當成功時要看到以后的征程。在大喜的日子里,不被勝利沖昏頭腦。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象曰:大人之吉,位正當也。——《易經·否》

老子說過:“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看待事情目光要放長遠一些,高瞻遠矚,居安思危,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居高臨下,放眼未來。

如“范蠡激流勇退”、“隋煬帝虛榮浮夸”是很好的古例。然在當今“企業破產”之時,《易》學的教授、大師、專家應施展自己的才華,如建筑風水、玄空風水等去挽救,使國家、企業、個人減少一定的損失,植福人類。

初九,履錯然,敬之無咎。

象曰:履錯之敬,以辟咎也。——《易經·離》

做事竦然警惕的樣子,慎重對待,沒有過失和災害。

“敬之”就是尊敬對方,“無咎”就是無害,“敬之無咎”尊敬別人,互惠互利。否則,輝煌人生終是黯然失色。

然而在現代社會,似乎很多人都有一種莫明其妙、不知所以的優越感和驕縱,當地人看不起外地人,大城市的人看不起小城市的人,城市人看不起農村人,富人看不起窮人,白領看不起藍領……,不可否認,人們在出身、受教育程度、外貌以及個人能力等方面確實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但卻不能因此將人作高低貴賤之分。生命都是平等的,富貴也好,貧賤也好,榮耀也好,卑微也好,它都不能改變人的尊嚴。

所以無論在什么時候,我們都應該保持一顆柔軟的仁慈博愛的心,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

初九,無妄,往吉。

象曰:無妄之往,得志也。——《易經·無妄》

不妄為,前往必獲吉祥。

世間萬物都有一種標準,就是道義、禮節等標準,這其實也是一種事物規律的表現。一旦嚴重偏離,就會遭到規律的懲罰。比如見利忘義,唯利是圖,爭名于朝,爭利于市,首鼠兩端,憚心竭慮,而自以為得計,營茍茍,紛紛擾擾之際,縱使得蠅頭微末之利,卻喪失了長遠根本之利。更有以邪惡手段攫取財富,到頭來難免“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貪利損身,求榮反辱的事,古往今來,還見得少嗎?

現實中有一些人,做了壞事而禱告“神靈”,企圖消失自己的罪惡。其實,這些都是沒用的。消災避禍之道在于堂堂正正做人,不要干違反道義的壞事,不要讓自己在罪惡中越陷越深,以致無法自拔、自救,否則,早晚都要遭到報應。

如典型古例“舜行為光明正大”,他體貼父親,原諒后母,寬容弟弟,盡管勞動辛苦,又缺衣少穿,但他毫無怨言。堯帝經過多年的觀察考驗,舜終于50歲代替堯帝行天子事。61歲正式登位。

也許在今人看來,大舜的這種仁德有些“傻氣”。特別是那些腐敗分子。其實,他的心里對一切惡行都是了如指掌。但他并沒有以惡抗惡地去報復,而是以仁德來感化“惡”。這種行為不僅需要寬如大海的心胸,更需要“仁”來作支撐。《易經·無妄》和“舜行為光明正大”是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典籍和法寶。

用心險惡、手段卑劣,雖有時候能獲取蠅頭小利和短暫的好處,但畢竟不是正道;只有內心仁德和平,行為光明正大,才是能夠成就大事、行之久遠的正確的做人做事途徑。

六三,益之用兇事,無咎。

象曰:益用兇事,固有之也。——《易經·益》

扶危助困、救災濟貧,使別人受益,積德行善的人不會有災難。

給別人的好處用在災難的事上,這種古道熱腸的高尚行為自古就有,是人人都應該做的。

古人說:“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人世間的事情,有了付出才有回報,沒有無回報的付出,也沒有無付出的回報。付出越多得到的回報越大,只想別人給予自己,那么得到的源泉終將枯竭。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人生在世免不了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需要人助以克服時難。對身處困境中的人僅僅有同情之心是不夠的,應給以具體的幫助,使其渡過難關。別人有難處才需要幫忙,這是為人立世的本分。

只有幫助別人,樂于幫助別人,一旦自己需要幫助,別人會主動來幫助。當然,你幫助別人的目的并不是要求得到回報,而是因為你有能力為社會多付出、多貢獻一點。

如春秋末年,齊國的國君荒淫無道,橫征暴斂。齊國的貴族田成子予民于惠。一時“民歸之如流水”。

戰國時,齊國的孟嘗君是一個以養士出名的相國。由于他待士十分真誠,感動了一個具有真才實學而十分落魄的士人,名叫馮諼。馮諼在受到孟嘗君的禮遇后,決心為他效力。

今天,沒有政府、社會團體、個人的幫助,哪些殘疾人、火災、水災、南方的凍災等怎么能度過其災難呢?

金錢上的富裕只是衡量成功的一種方法。真正快樂和成功的人是身體健康、在金錢上有安全感、在工作方面敢于接受挑戰,而且對他人的生命具有影響力的人。俗話說:馬有失蹄,人有落難,秦瓊賣馬,楊志賣刀。人在困難的時候雪中送炭,慷慨解囊,日后發跡定會重報。平時的一步閑棋,關鍵時候也許會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升:元亨。用見大人,勿恤。南征吉。

象曰: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易經·升》

非常享通,有利于會見王公貴族,不用擔憂。占得此爻,向南方發展吉利。

《易經》是一部借自然天道來比喻人事社會的書,所以升卦的象辭就說:樹木生長在大地之中,生根發芽以后,承受陽光雨露的潤澤,一天比一天高大起來。《象傳》的作者由自然界的物象進一步又聯想到社會人生,所以他說君子要成就美德,就要像樹木長一樣,一點一點地積累,集月夜成裘,聚沙成塔。

《系辭傳下》說:“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對于壞事不能見微知著,早為預防,順勢發展,終必釀成大害。

《茍子·勸學》篇中有一段話:“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茍子在這里反復強申說,只是想說明一個道理:對自身品德修養的提高,應從小處著手積累,不斷充實自己,有所前進,逐步達到高尚完美的境界。

如東漢名臣楊震,少時勤奮好學,拜名儒太常桓郁為師,攻讀《尚書》,明經博覽,無不窮究,成為聞名天下的大學者。當時稱他為“關西孔子”。

楊震客居異鄉二十多年,靠教書得來的微薄收入奉養老母。50歲舉秀,永寧元年(120年)晉升為三公之一的司徒。

王密是楊震在刑州時舉薦的秀才,為報恩當晚懷揣十斤黃金呈獻楊震。楊震拒而批評說:“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能說沒人知道呢?快給我收起來!”嚴肅地訓斥了他。

從此,楊震“夜畏四知,嚴拒私謁”的品德一直被后世傳為美談。

后漢漢郎鄭均,為人以孝廉好義著稱。他的哥哥做縣官時,常接受別人贈禮、錢財。鄭均勸其哥不要收受賄賂,要做個清官,可他就是不聽。

鄭均沒有辦法,給人幫工,并把勞動所得的錢給了哥哥,再一次勸他為官要清廉。他說:“東西用完了,錢花完了,我們可以再去掙,還能重新得到,但是如果做官犯了法,貪贓受賄,就要終身被罷黜了,希望哥哥能夠認真地想一想啊!”

他的哥哥聽了以后,非常感動,改掉了貪財受賄的毛病而成為一個非常廉潔的官吏。

在當今市場經濟時代里,你說需要什么?再需要什么?!

還有萃卦:非常形象地說明了要想獲得大利益,就必須花大力氣,下大血本。

牛頓指出:“非凡的投入才會有非凡的成就,這是一條永恒的真理”,如果你對一項工作用心到了“癡迷”的程度,那這個世界上就再也沒有什么事可以阻擋你的成功。

……

五、避兇之道。

上九,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恒,兇。

象曰:莫益之,偏辭也。或擊之,自外來也。——《易經·益》

不給他人利益,還要攻擊他人。這種心態不要持久,不然就要壞事。

益卦上九爻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為人處事不要獨占利益,更不要攻擊他人,與人結怨,這樣的人不會有好的結果,而應該樹立為人著想、不損他人的信念,如此才能長久,才能順利。

人如果能在和諧的氣氛中,朝著共同的目標一起努力,而無需爭論瑣事或競爭勢力范圍,那么,這個世界一定會更好。當你任由自己卷入人際沖突,玩手段、搶功勞、為小事爭吵不休的紛爭中,這些事會耗盡你的精力,影響你的態度,另外你還浪費了原來應該用在正事上的寶貴時間。

如春秋末年,晉國有一當權貴族叫智伯。然與名相反,不但不聰明,反而蠻橫不講理、含得無厭。自己本來有很大一塊封地,他還嫌不夠。有一回,他平白無故地向魏宣子索要土地。

魏宣子也是晉國一個貴族,很討厭智伯的行為,不肯給他土地。他的臣子任章很有心計說:“您最好給智伯土地。”

任章說:“《周書》上說‘將要打敗他,一定要暫且給他一點幫助;將要奪取他,一定要暫且給他一點甜頭’,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您給他一點土地,讓他更驕橫起來。再說,您不給他會把您當作他的靶子,向您發動進攻。您還不如讓天下人都與他為敵,使他成為眾矢之的。”

宣子非常高興,割讓了一塊土地給智伯。智伯嘗到了不戰而獲的甜頭,接下來便伸手向趙國要土地。趙國不答應,他便派兵包圍趙國。這時,韓、魏聯合,趁機從外打進,趙在里接應,里應外合,內外夾攻,智伯便滅亡了,果然如任章所料。含欲不止,給自己帶來的后果是很可怕的。我衷心地再次告訴腐敗分子們,為了國家、集體、家庭及自己,多學《易經》并向大師、專家多請教,也許對您的人生有用,其馬能造福于自己吧!

自私是人的本性,每個人都希望能“人人為我”,即不愿去踐行“我為人人”這個前提條件。結果呢,就導致人在社會中沒有安全感、關愛感。人與人之間互周互濟,互相借重,團結一心,這樣,不僅能共同做出一番事業來,還能相互倚重,保全自身。與人相處,若能做到互助互益,必大有裨益。

六三,來兌,兇。

象曰:來兌之兇,位不當也。——《易經·兌》

故意來取悅人,兇險。

他的目的不端正,動機不純。

假如自己刻意地去討好別人,那么既會讓自己活得沒有人樣,又會讓別人從心底里瞧不起。一味地去討好別人,自己就喪失了做人的尊嚴和快樂,就會完全的迷失自己。關鍵不在于自己怎樣去看別人的臉色,而是自己怎樣做人和做事,倘若自己為人很好,事業也很成功,別人豈能不尊敬自己?

所以,絕對不能把時光浪費在所謂“怎樣做人”、“怎樣討人喜歡”等無聊的方面,而要把自己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學習、工作和事業上。只要自己做出成績了別人才會刮目相看你,否則的話,不論你怎樣的去討好別人,別人還是一樣的瞧不起你。

沒有人品又無本領的人,再怎么去討好別人,也永遠得不到他人應有的尊重。因此,自己應當把精力放在做好人和做好事上,絕對不能本末倒置。

反過來,六三爻也說了:“來兌,兇”,對有意來取悅所帶來的兇險,是因為他目的不端正,動機不純。知道了上面的道理,對前來討好你的人的本意你也會有所了解。

佛經中說:“種如是因,得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太上感應篇中云:“無心起于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

古書有云:“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殺身。”“禍因惡積;福緣善慶。”“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易經云:“積善之家,必有余慶。”

書經云:“惠迪吉;從逆亡。”又說:“天道福善而禍淫。”

自古的圣賢,都是以不欺為主要的德行。因此,因果之事儒家有經書、注疏可供查考;在佛家來說,更是禁戒妄言。所以佛家重因果報應,自是不移之論;道家講至誠感應亦不外因果。

教雖有儒、釋、道三種差別,卻同樣戒妄言。圣賢仙佛萬萬不會以虛假誕妄的話來欺騙世人。更不會做惡,而是積德救貧、利益萬民,以和諧為目的植福人類的。他們沒有絲毫的私心雜念,不是把秘密不外傳……只要你把郭璞、楊救貧的真著千篇萬篇攻讀,什么秘密都在其中。否則,他就失去了救貧之意!

如古例:有一次,齊景公打獵歸來到達湍臺,當時晏子在一旁侍候,梁丘據也驅車匆匆忙忙地起來。此時,景公對晏子說:“只有粱丘據與我比較和諧啊!”

晏子回答說:“你們之間只是‘同’,不是‘和’。梁丘據只是一味迎合您,和您保持一致而已,怎么談得上是和諧呢?”

景公奇怪地問道:“難道和諧與保持一致還有區別嗎?”

“當然有區別。”晏子答道,“和諧就像做羹湯一樣,用水、火、醋、肉醬、鹽、梅來烹調魚肉,先用火燒煮,再由廚師攪拌把它們揉合在一起,使味道適中,太淡了再增加調料,太濃了就加水沖淡。這樣,人們吃起來才會津津有味,身心愉快。君臣關系也是同樣的道理。君主認為是正確的,要是意見中也有不正確的成分,當臣下的就應該貢獻出自己的意見,否定君主意見中不正確的部分,使合理的部分更完善;被君主否定的東西,也可能是正確的,臣下就應陳述可以肯定的理由,幫助君主改正他的錯誤決定。這樣,國家才會政治穩定,減少失誤。所以《詩經》說:‘又有羹湯實鮮美,五味齊全散芳香,心中默默暗禱告,無人爭吵秩序良。’先王調和五味,諧調五聲,就是用來穩定人們的內心,以完成政事的。音樂的作曲和廚師的作湯,就是同政治活動一個道理,味道有五種,音樂也有五種,聲音相配合才能成曲調,使人們聽起來悅耳,感到心平氣和。”

最后晏子把話題轉到梁丘據身上,他說:“梁丘據這個人可不是這樣,他對君主的話隨聲附和,君主認為是錯的他就說‘不對’;君主認為是正確的他就連聲說‘是’。這樣就好比在水里面加進水毫無味道,誰會去吃它呢!又好像琴瑟只彈一個聲音,誰會去聽它呢?可見,在君臣關系上不能一味地逢迎和保持一致,就是這個意思。”

晏子主張“和”而反對“同”,也就是主張君臣之間的互相交流,取長補短,達到和諧,反對君臣關系中的唯唯諾諾,盲目的保持一致。在我國古代,“和”“同”問題既是一個重要的哲學問題,同時將這一問題的哲學認識到實踐工作中去,又是重要的謀略思想。“和而不同”,既是治國用人謀略,又是認人之道。

小人的一個特點就是阿諛奉承、無原則地討好和巴結別人。他們是只認有權的有錢的有用的,這就注定他們是抱著個人的丑惡目的與人交往的。人都有自己的尊嚴、思想、利益,無原則地遷就、服從別人,不是有私心者誰能如此?所以,只要看到一個人具有拍馬討好的特點就是以斷定他的人格人品了。

……

《易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請問哪一爻是明示你行兇而不指明和諧之道呢?

郭楊地理、金鎖玉關、乾坤國寶、玄空風水都是運用五行得位中和(這里的五行指的很多,如九星五行等等),只有玄空是靈變的。

四柱命理中:只有五行中和才是大富大貴之命。否則,就要在大運、流年、小運、胎元、命宮之中來補救。

姓名學也如此,首先找出四柱中的用神、調候,然后取其與用神、調候有關之字,并要意義而富貴。五行相生、天格、地格、人格、總格、外格也要相生并要合吉數。

奇門遁甲以后天八卦、洛書、二十四節氣、時、空、數相配以構成基本格局和構架。以時家奇門最為重要,取其三奇、三吉門、五行相生等為吉。

大六壬以四課三傳取其五行相生(注意:金口訣大六壬與此不同,它是取四象:即:地分、月將、貴神、人元,但仍是五行相生為易)。

紫微斗數、中醫相學等都是以五行中和和諧為目的,這樣才是大富大貴,只有學好《易經》,并應用到實踐中去,才能國泰民安,達到小康社會,建立和諧社會、和諧世界。

學習的目的,在于應用。

應用即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出真知。只有在應用實踐中,不斷促進《周易》傳統文化的和諧與發展。

因此,我企盼:各位女士、先生、特別是研究與應用易學的同仁們,“取長補短”,整合隊伍,緊密團結在“弘揚周易,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功臣“山西聞喜政府”、“中國易經協會”的周圍,進一步發揚光大易學,為全人類植福。這是與會者的共同宿愿,也是我們共同關注的話題,也是當今社會最需要的。

“從情從理,行善去惡,趨吉避兇,教化世人”、“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小康的社會”“為全球人類植福,構建和諧的世界。”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望各位導師、教授、大師、專家,不負其使命!

 

甘肅省莊浪縣龍水書店        

OO八年三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