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05月,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視察平涼時親筆題書“崆峒山”;自1994年以來,崆峒山獲得了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首批5A級旅游景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國顧客十大滿意風景名勝區”、“中國旅游行業十大影響力品牌”、“中國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首批“中國旅游文化示范地”、“中國十大道教文化旅游勝地”、“中國最美的十大宗教名山”、“中華民族文化生態旅游最佳目的地”和“建國六十周年--中國最具投資價值旅游景區”等桂冠;2002年10月順利通過ISO9001、ISO14001質量、環境管理體系國際認證;2003年7月26日,國家郵政局發行了以崆峒山最具代表性的景觀--皇城、彈箏峽、塔院和雷聲峰組成的《崆峒山》特種郵票,登上了“國家名片”。
十二、崆峒山是天賜的養生圣地
神奇秀美崆峒山,天下第一養生地。崆峒山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于一身,素有“西來第一山”、“中國道教第一山”等美譽,除此之外,崆峒山的養生文化也是有其獨到之處,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深厚的人文資源優勢使得崆峒山成為天賜的養生之地。
1.豐富的自然資源
崆峒山作為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不僅風景秀美、天文地理自然,自然資源也是極其豐富的。崆峒山有植物千余種,古樹名木多達上百種,除了森林資源,崆峒山還稱得上藥草寶庫,名貴藥材黨參、枸杞、天南星、靈芝等遍有生長,堪稱天然植物王國。山上動物百余種,昆蟲千余種,其中麝、鶴、豹、金雕為國家一類保護動物。目前除五臺景區10多平方公里對游人開放外,其他70多平方公里則采取了嚴格的保護措施。崆峒山上豐富的中草藥資源是崆峒養生文化發展的基礎。
2.道教養生文化
作為黃帝問道廣成子之地,道教的養生學說是崆峒養生文化的重要內容。《史記》《莊子·在宥》都記載黃帝在崆峒山問道于廣成子的史實,闡述“道”乃無形無象,無為而無不為,達到無欲之境,回歸生命的本體,從而樹立“抱神以靜”的人生觀,認為人與自然界本質上是相通的,人性與神性通過對話,理喻泰否、禍福、損益的乾坤運行變化,從而樹立“陰陽有藏”的世界觀。并指出養生是“至道”的根本,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進行“外丹”和“內丹”的修煉,做到人體生理、心理與精神的和諧統一,從而樹立“以處其和”的生命價值觀。
3.崆峒武術
在崆峒山,還有中國傳統武術五大流派之一的崆峒武術,這也是崆峒養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崆峒武術所提倡的“運動養生”,兼具審美功能和獨特的強身健體功能,崆峒武術、養生拳、養生氣功等養生文化也都在這里發揚光大。
4.中醫養生
平涼是中醫針灸大成者皇甫謐的故鄉,中醫針灸文化也在這里傳承發展。依托崆峒山優美的環境和氣候條件,以中醫食療、火灸、針灸為主的崆峒山中醫養生文化也在這里發展起來。
如今,養生游已成為崆峒山旅游的大力推廣品牌,景區以低碳環保、休閑養生為基調,圍繞崆峒山寶貴的養生資源,精心推出了“降壓茶”、“藥枕”、“養生酒”等養生系列特產品,讓游客在訪問仙山美景之余,也體驗了一番崆峒山養生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5.崆峒山與道教養生
為全力打造“神奇秀美崆峒山、天下養生第一地”旅游品牌,平涼市圍繞“理念養生”、“美食養生”、“國醫養生”、“運動養生”、“溫泉養生”、“避暑養生”,構建起與“天下養生第一地”相適應的養生產業體系,成為西北地區投資熱度最高的區域之一。崆峒山與道教淵源及養生地一說歷來就有很多書籍、理論、人和事等支撐、佐證。
6.明代就有“養生學始于廣成子”之說
崆峒山是道源圣地。崆峒山與道教養生淵源很深,除了廣成子在崆峒山修煉,黃帝問道于廣成子,后來還有不少道家在此修行煉丹,其中就有孫思邈和張三豐。崆峒山的藥王洞內就供奉著孫思邈、華佗、扁鵲三位神醫。
孫思邈(道界稱孫真人)的關于養生的文章,如有《孫真人養生銘》《孫真人保生銘》:“怒盛偏傷氣,思多太損神。神疲心易役,氣弱病相縈。勿使悲歡極,當令飲食均。”。
明成化年間(公元1465―1487年),著名道人內家拳開山祖師張三豐來崆峒山,隱居5年,傳授功法奧妙。張三豐的《道言淺近說》,其中一些話對于養生很有啟示意義:“潛心于淵,神不外游,心牽于事,火動于中。必搖其精。心靜則息自調,靜久則心自定。死心以養氣,息機以純心。精、氣、神為內三寶,耳、目、口為外三寶,常使內三寶不逐物而游,外三寶不透中而擾,呼吸綿綿,深入丹田。使呼吸為夫婦,神氣為子母,子母夫婦,聚而不離,故心不外馳,意不外想,神不外游,精不妄動,常熏蒸于四肢,此金丹大道之正宗也。”。
在搜集資料過程中,還有一個重大發現,早在明代,就有養生家提出崆峒山是道教養生地,如明代周履清著《赤鳳髓序》一文中說:“養生之學仿于上古之廣成子,屏居崆峒之上,而軒轅以萬乘師之。”。
7.《道家養生》還有哪些特點?
中國古代名醫之一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此文中引用了莊子、列子等許多古代哲學家的養生觀點,如《列子》之言:“一體之盈虛消息,皆通于天地,應于萬類。”這就是說:人生存和死、身體強弱盛衰,與天地是有密切關聯、與萬物是互相適應的。因此,只有協調好人與大自然的關系,人類才能生存。這是養生家必須遵守的基本原則。強調無論在飲食衣服、生活起居諸方面都必須順應“天道”、“天時”;“ 地道”、“ 地理”;“人道”、“ 人和”,這和我們現在提倡的人要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是一致的,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
平涼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李生發曾題:“神奇崆峒養生之根,中醫之祖” 。
8.讓養生成為一種習慣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現在大家越來越重視養生。
養生一詞是目前人們談論較多的時髦語。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養生就是保養生命,強身健體,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黃帝內經》中就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古云:“當記病時服藥爾,何必沒病早提防。”,強調養生保健以及科學預防疾病的重要性。
許多人由于在日常生活中不懂得自我調養,未能節制過多欲望而患病的,比如暴食暴飲,過度勞累等。
因此,希望人們能夠通過養生和自我保健,提高預防疾病的能力,盡量不患病,少患病。“寧肯架上藥生蟲,但愿世間人無病。”。
十三、崆峒山是《易經》、《道教》、《佛教》、《中醫》等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地,示范的著名山,旅游的大美崆峒、美麗之雅山。
1.崆峒山山脈
風水術上所說的龍,本義就是指山脈的動態氣勢。山脈在地質學上的術語叫地表皺折。
山脈是在宇宙星體的引力和地球深處的高溫高壓相結合而形成的地應力作用下逐漸隆起而形成的,其間還有地表水天長地久沖刷的功勞。所以,凡山勢雄偉的地方,都是地球表面的高能場分布地帶,同時也是水源較為豐富的地帶。地表上的高能場分布,大體上與山脈的坐向是相一致的。這種能量場在風水術上就叫著“龍氣”,龍氣是地應力、地電場、地引力、星體引力等復雜成分組成的綜合場。
古話云:“尋龍不認宗,到頭一場空” 。
中國所有的龍脈都起祖于昆侖山,昆侖山又名須彌山。楊公所著的《撼龍經》開頭就寫道:“須彌山是天地骨,中鎮天地為巨物。如人背脊與項梁。生出四肢龍突兀。四肢分出四世界,南北西東為四派。西北崆峒數萬程,東入三幃為杳冥。惟有南龍入中國,胎宗孕祖來奇特。黃河九曲為大腸,川江屈曲為膀胱。分枝劈脈縱橫去,氣血鉤連逢水住。大為都邑帝王州,小為郡縣居公侯。其次偏方小鎮市,亦有富貴居其地。”。
《葬書》云:“若伏若連,其原在天,若水之波,若馬之弛”,即是指山野之勢。
《撼龍經》云:“天官地軸兩邊迎,異石龜蛇過處往。”。
楊公曰:“庚龍地祿主威風,局備將軍膽氣雄。酉龍清香少微坦,文章科茅點州縣。辛為天節主忠孝,不染戌氣登科甲。”。
剝換就是變化,天地之變化,無窮無盡,有好的變壞,也有壞的變好,龍的變化,是山水秉承天地日月之精氣在演變。玄妙之間,即是吉兇禍福.應驗之機,楊公說:“一剝一換大生細,從大剝小最奇異,剝換退卸見真龍,小峰依舊狼星起,剝換如人換好裝,如蟬退殼,蠶脫眶,或從粗大落細小,或從高峰下平洋。”。
九星雖有五行,但九星行龍是不論五行生克的。以五行生克論龍剝換的不是楊公的方法。九星有吉有兇也是相對的,天下山山都有破、祿、文,只要通過剝換,變成吉星,而且纏護多便屬吉。硬直死僵不變換,纏護少便屬兇。
所謂纏護就指山環水抱,山水有情,龍穴的前后左右有很多重山水,但如果山水不抱龍穴而反背,就是無情之象,也就不是纏護。
崆峒山:祖龍有五龍潭(天池);父母山有三吉;穴場有靈龜等;旺龍來,元辰水交會,龍水交匯;旺水來,入丑庫;兌龍、兌水、左右砂護行;駁換龍脈層層宜于兌;袓山“老龍潭”最為貴;故曰:祖強宗強,立已善良,子孫其昌。
賴文俊《催官篇》曰:催官第一天皇龍,博龍換入天市東,少微陽旋左關局,廉貞起祖峰崇崇,右關廉貞降樞兌,變換太乙東南雄,穴乘陽樞秉生氣,或更受穴天皇宮。
天皇龍,即亥龍。天市,即東北艮方。少微,即酉方。陽旋,即巽方。廉貞,是九星之一,九星為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輔(星)弼(星)。廉貞居第五,在方位屬中宮,五行屬土。樞覺,樞,在這里是指陽樞艮。兌為酉。太乙為巽。
原文的意思是,催官第一是亥龍,向東駁龍迎坤至天市艮方。再由艮方向酉方延伸,駁換至巽為左關局,而是廉貞土龍起祖。
右關貞艮土龍起祖,降勢入兌(酉),向東南駁換至太乙(巽),秉艮土生氣,受穴于亥宮。
原文所述,說明陰龍以天市亥龍為第一龍。由亥水龍為太祖山,艮龍為少、祖、左至巽乘艮土氣。右至亥也是乘艮土氣。
又曰:“少微起祖降艮巽,亦主富貴永興隆。”。
少微酉龍即陽星兌龍起祖,降勢陽樞艮至陽旋巽,也是三吉三陽龍脈,同樣主富貴而永遠興隆的。
同治八年歲在己巳春月,楚南醴陵麓嚴劉、杰似兒樵子地理小補曰:“地而曰理,本理學也,非庸術也。自古周公卜洛,公劉遷幽及子貢、子宓、孔林諸賢之相陰陽觀流泉,與宋儒朱蔡夫子等,間相發明於性理書中,具來已久。即黃石公授赤松子之青囊經;晉郭璞之葬書;唐邱延翰傳羅經之用;楊筠松之奧語、天玉、寶照諸篇;曾求己之青囊序;蔣大鴻之天元五歌,皆未嘗不本性理,以闡明地理也。”。
《青囊經》曰:“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分星宿,地列山川。氣行於地,形麗於天。因形察氣,以立人紀。”、“地德上載,天光下臨。陰用陽朝,陽用陰應。陰陽相見,福祿永貞;陰陽相乘,禍咎踵門。天之所臨,地之所盛。形止氣蓄,萬物化生。”。
《城門章》曰:“都天寶照經所謂若是砂曲星辰正,收得陽神定,斷然一葬便興隆,父發子傳榮。又曰穴見陽神三折朝,此地出官僚,又曰安墳最要看中陽,寬抱明堂水聚囊,出夾結成元字樣,朝來鸞鳳舞呈祥,外陽起眼人皆見,乙字彎身玉帶長,更有內陽坐穴法,神機出處覓仙方。”。
地理秘訣紅囊經(天機貫旨紅囊經原序)曰:“地理之學,等於天文。”。
古曰:“生意不如手藝,手藝不如神地。”。
2.崆峒山靈龜臺
古曰:“精神端秀,乃朱扉畫棟之阡。氣概雍容,必金馬玉堂之兆。煙云聚散,而一水盤澄。日月升沉,而列岡城繞。”言其主從穴法之氣象。
又曰:“外如龜,內如月。外如璧,內如窟。外如墻,內如室。外如趨,內如列。此內外之辨,尋龍之大率。”
3.崆峒山涇河水
古曰:“歸宗之水,貴緩于之元。”。
《葬書》云:“朱雀流于囚謝”。
郭楊曾地理術根據《周易·繁辭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以后天卦位,坎離震兌四卦,分為水火金木四局,以正針十二支辰戌丑未宮為四局的明堂出水口,通稱水口,或四大水口。
陰陽風水,一定要有山和有水,“未看山先看水,有山無水休葬地”、“山管人丁水管財”、還有“水是龍之血脈”、“砂交水會,陰陽交合”、“水是山家血脈精,利人害人速如神”,